秀溪村的“甜美”蜕变-环球热点评
地处泉州市泉港区的涂岭镇,是一个农业和林业大镇,是泉港这个工业大区的“后花园”。涂岭镇有一个网红村——秀溪村。秀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大力改善村居环境,发展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一系列举措下,秀溪村实现了完美嬗变,从泉州市级重点帮扶贫困村变成了省“四星”级旅游特色村、泉州市级乡村振兴精品路线示范村。
(资料图)
秀溪花海迎客来。
美村居
沿着秀溪旁的鹅卵石栈道漫步,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美景渐入眼帘:绵延的洁白院墙与金钱柳交相辉映,溪流缓缓流淌,水清鱼跃……秀溪村因美丽的秀溪而得名,然而,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因为各类污水直排到溪里,养育秀溪村民的母亲河,成了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2016年,秀溪村以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在“两治一拆”的基础上,该村采用“六清”工作法,将乡村环境一一整清楚、搬清楚、拆清楚、围清楚、种清楚、摆清楚,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得跟上。秀溪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成告诉记者,通过开展“美丽宅院”星级评选,引导村民形成卫生清洁之风。村里还成立了卫生检查小组,负责对村道保洁、房前屋后卫生定期检查,每月评选一次星级宅院。
“现在,不但村道上到处干干净净,在房前屋后,大家还都种上了花草,比拼谁种的花更漂亮呢!”被评为环境卫生五星级家庭的秀溪村村民吴恭元对记者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秀溪村告别了以往的脏乱差,路畅、景美、宜居,穿村而过的秀溪清澈灵动,村民喜笑颜开。“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垃圾也看不到了,村里还建起休闲广场,平常没事可以沿河边散散步,在广场上健健身,还可以到农家书屋读读书,真好!”吴恭元高兴地说。
村民直播枇杷膏制作过程。
甜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秀溪村枇杷、甘蔗种植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村里在种植甘蔗的基础上,引进枇杷优质品种早钟6号,发展这两大“甜蜜”产业。近几年来,秀溪村着力延伸产业链,发展采摘体验、枇杷深加工等新业态,提升农民收入。
在一座枇杷园里,记者看到村民廖天华正忙着修剪枝干。“采摘季已结束,要把果树养护好,现在养护好了,明年一定还会大丰收。这300多棵枇杷树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连续8年来,每逢成熟季节,政府都在村里举办枇杷采摘节,帮我们拓宽销售渠道,打响秀溪枇杷品牌。”
每年3月,廖天华把品相好的枇杷卖完后,把余果酿制成枇杷膏、枇杷酒。近年来,随着枇杷膏价格的走高,秀溪村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学习枇杷膏制作技艺,不断改良制作工艺。如今,秀溪产的枇杷膏以“不加果肉、浓稠香甜”受到广大游客和消费者的青睐。
目前,秀溪村建成了200多亩枇杷采摘园和100多亩甘蔗采摘体验基地,有农家乐2家,形成枇杷种植、甘蔗种植、油茶种植、肥鹅养殖四大特色产业。秀溪村还成立了村属企业——泉港区甜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特色产业的发展,让秀溪村村民腰包鼓起来。去年,秀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5万元。
兴文旅
始建于宋朝的秀溪村,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还有传承百年的制糖工艺。
每到冬季,走进秀溪村红糖制作工坊,门口堆放着成捆的甘蔗。机器轰鸣中,榨汁机大口大口地“吞”进甘蔗,青翠色的甘蔗汁缓缓流进屋里的蓄汁池,经过滤、沉淀等环节后,被注入灶台边的第一口大锅。
熬制红糖的过程,可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只见灶台上5口大锅一字排列,灶膛内燃着熊熊大火,现场白雾氤氲,锅中甘蔗汁翻滚沸腾,空气中飘散着清香。“为了做出最正宗的味道,我们坚持采用传统工艺熬制,柴火烘烤、连环锅熬汁,这些都是传承百年的老手艺。”熬糖师傅柯玉春介绍说。
王志成介绍,1949年以前,当时的秀溪还叫小溪,为了发展生产,有村民自仙游枫亭引进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自此秀溪与糖有了不解之缘。得益于秀溪适宜的地理气候,加上工艺的不断改进,秀溪的红糖品质也越来越好。
红糖虽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糖坊一度停止经营。近年来,随着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村党支部决定复兴传统制糖工艺。在村“两委”的牵头努力下,新的糖坊建成了,百年老手艺得以重现秀溪村。
随着秀溪红糖知名度的提升,来秀溪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深挖“甜”文化内涵,建成集制糖工艺展示、糖文化展览、文化墙为一体的“糖潮秀”文化广场,推出“秀溪红糖”“生姜红糖”等特色伴手礼。
“目前,我们正着力打造‘甜’文化实体文创空间,包括甜村大囱及红糖工坊改造、红糖磨坊新建、甜品糖水楼改造、祈福甜蜜秀文化墙改造、小甜园古厝小院改造、甜园市集改造、夜景灯光配套设施等,吸引更多游客来到秀溪,让秀溪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王志成说。(记者 何金 通讯员 郭菲凡 陈嘉纬 林弘梫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