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基建”规划出台,国产替代和高质量发展仍是关键词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医药产业正进入一个政策密集发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两部医疗产业近两年的高质量规划,着重强调了增强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的供给能力,对创新药械的研发创新给予支持以及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加大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内容。
(资料图)
一位医药行业资深投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包含了资金、人才、审批、产业链上下游的规划和发展等多重因素。不难发现,在这两份文件发布之前,药监局和相关部门就已经多次提到要鼓励行业创新,审批加速,坚持国产替代等内容。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和导向性,政策方针越来越明确,这对于资本市场重新焕发投资热情很有助力。
创新药械飞速崛起的“黄金十年”
毫无疑问,此次出台的两份医药行业未来高质量发展规划,基本确定了中国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未来两年发展的行进路线。
根据已披露的公开信息,在此次常务会议中,有五个关键点值得关注,第一是关于药械行业产业链安全,第二是对于医药研发创新价值的支持,第三是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第四是重视国产医疗装备的推广和迭代升级,最后是加大对于医疗装备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
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持续变化,国内医药产业供应链安全数次面临着外部冲击。例如此前美总统签署的《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宣称投入超20亿美元来推进其 “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出于安全考虑,在英、德等地的一些医药行业的并购交易同样被终止。
全球化对于国内医药企业来说,既是等待征服的星辰大海,也是头顶的阿喀琉斯之剑,尤其是在当下,国产创新药械的奋起直追恰逢其时。
随着“医疗新基建”的系列政策陆续发布,国内创新药械上市速度越来越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此前曾提到,在审评审批流程持续优化下,近年来累计批准了130款创新药、217款创新医疗器械上市,仅2023年上半年就有24款创新药、28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通过这些年药品、医疗器械产品的受理量、审批量,包括今年上半年的受理量和审评量,能够明显看出我国的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成果已经进入了爆发期。这份成果背后,离不开产业和政策对于创新价值孜孜不倦的投入和认可。
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样助力我国医疗行业进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位长期专注于医疗影像领域的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1996年以前,GE、西门子、飞利浦等品牌可以说占据了中国医疗市场100%的份额,国有品牌缺乏独立生产能力,90年代一台CT机是非常昂贵的,几乎见不到600万元以下的设备,还是双排的。同样以CT行业为例,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国产设备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市占率从0提升到了40%。
市场份额变化背后产生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CT机变便宜了,据其介绍,目前16排的CT机差不多200万就可以买到,最便宜的甚至只要120万左右。这大大提高了CT机等医疗器械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速度,医药行业有望开启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中医药传承创新步入“快车道”
除了创新药械行业发展外,此次会议同样强调要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
此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同样提到,在政策“加持”下,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同步增加,2018年至今,已有31款中药新药获批上市。2023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共受理了54件中药新药临床申请,数量创同期新高。
除了审评审批不断加速外,赵军宁同样提到了中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以及对于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把控。其强调,接下来药监局将强化中药监管制度研究,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以及全面落实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
从数量上来看,中药新药的上市速度也在不断加强,2021年是近年来中药创新药获批数量的分水岭。
2020年国内仅有3款中药创新药获批上市,约占当年获批上市的创新药数量的5%左右。2021年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上市数量则达到12款,其中7个为1.1类新药,2022年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数量略有下降,仅有7款中药创新药。
从支付端来看,中药领域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无论是此前发布的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DRG付费的措施,还是中成药集采相对温和的降价幅度,都为中药市场的支付预期形成了良好的保证。
政策变化带来的“春风”显然吹暖了中药领域的活力,而从长期来看,作为不同于化药等创新药的传统医药板块,中药领域的市场潜力随着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而迅速扩容无疑是规模效应的另一种体现。
此外,基药目录调整在即,这也为中药新药以及中药独家品种打开院内市场提供了动能,有望带来持续放量。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关键词: